薄扶林村位處香港島西南角,太平山下的谷地裡。村民自2013年起發動了「留住」運動,向外宣示他們期待留在原生地居住的希冀,和期望社會大眾能夠在急速城市化的當下,協助村民留住這三百年老村。連帶運動發起前的醞釀期,村民與駐村的香港明愛社區發展團隊共同創造了好幾個難得的經歷:
• 2012年出版村民口述歷史【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並獲選為當屆香港書獎作品;
• 2013年薄扶林村獲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評選列入2014年度世界文物建築監察名單內,以認定其豐富歷史價值正受到威脅,為本港首個地方獲得提名;
• 2015年香港明愛夥拍村民組織一同成功申請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獲撥款5,000萬港元將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轉化為薄扶林文化地景的歷史生態研學中心;
• 2017年薄扶林村中秋舞火龍儀式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有望日後獲提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17年62項牛奶公司牧場遺址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向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評級為歷史建築,回應村民對保育整片歷史文化地景的意願。
令包括參與其中的村民與推手也驚訝的是,這從結果看出來滿有規劃的一系列亮麗的里程碑,從來就未曾有完備的計劃去作整體推動,更遑論能事先了知每一個成果發生的有利條件與它的促成方式。這些里程碑的出現像是機緣巧合,可實在又是在訂定總體大方向後,引發出一個漣漪又再引出一個漣漪,層層累進才得到今天的效果。
若撇開土地經濟價值,舊社區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如何在這個「無緣社會」內,展示它們累積豐厚的社會資本,使習慣孤立的都市人,見證小社區居民鄰里相互支持,願意成為整體的一分子來出力,共同擁有地方身份。他們之間傳頌的,盡是本地人如何求存的故事。這些結晶下來的地方文化智慧就由地方社群作為載體去記憶與呈現。 集結下來就是這個城市的社會文化力量。 2010年起,明愛團隊以展現歷史文化價值、促進怡然社區生活及建立宜居住所環境三方向去帶動薄扶林村成為能駕馭城市化潮流的柔韌社區,逐步在村內推動本事導向的發展模式,務求使村民求索並確立自身社群的集體身份,欣賞這地方的歷史文化,從而滋養自立的決心,並從內至外的引發建設家園的行動力。
是次計劃的目的,是透過建立網上資料庫及出版書籍,去梳理出整套本事導向社區發展策略(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y)在本地的一次實踐經驗,並識別出促成果效的有利因素及條件,務求成為一個可供其他社區組織者及社區成員參考的理論操作過程,以期促進建立更多的柔韌社區(Resilient Community)。 網上資料庫會記錄由2006年至2017年跟薄扶林村發展有重要關連的事件及活動,而未來將會出版的書籍,會介紹本事導向社區發展的關注及操作重點,然後會以具體案例及協作者訪談分別探討歷程裡五個主要工作策略:建立地方身份、展外及文化推廣、維護文化歷史遺產、建立宜居住所環境、及與香港大學共同推動社會創新。並在後部附以整體手法檢討及居民意見總結經驗,望能為讀者整合出一套可供參考的,從內而外發的社區發展案例。
冼昭行 2005-2016明愛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團隊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