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made in 5 月, 2014


符合比例的地圖上繪有薄扶林村的遊覽路線,遊客會經過村內的標誌性建築和場地。一般資料寫在下方的面板。右方的地圖方便遊客快速了解薄扶林村的背景。 [contextly_auto_sidebar id=”ANs7Nh4N2czMqQmdOogUEg0UD9W8Yi7w”]

Read More

這本地圖,標示著各個場地的詳細資料,也有迷你指南連接各個場地。這能方便大家找到設計的場所和建立場所之間的地理關係。 地圖冊的最後幾頁展述了薄扶林村現存的環境問題。 [contextly_auto_sidebar id=”SJmme8vkgPEgGqtxXw4uUBboNbJsZOnO”]

Read More

Envisioning Pokfulam Village 拼凑薄扶林村 Time :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3-5pm 時間: 星期日,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日,下午三時正至五時正 Venue : Choi Yuen Community Garden 地點:薄扶林村菜園園地 Join us for a community workshop to create  more accesible village! 參與社區工作坊,共同規劃方便又宜居的薄扶林村 *This event is part of the Historical Settlement Festival *歷史聚落節活動之一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這個設計的所在地是位於置富道的薄扶林村村口。這小小的村口顯現了影響全村的問題 – 雨季淹水,不完善的排污系統,無障礙設施的缺乏等等。面對著種種現存的困難,我提出一個多元的坡道系統 RAMP,嘗試解決複雜的空間使用問題。 這個坡道系統 RAMP,R代表休閒 (recreation),A代表可達性 (accessibility),M代表掩蔽(masking),P代表地下管道(pipeline)。設計的硬件基本是一條簡單的坡道(A)。外表雖然簡單,但它同時可以當休憩草地 (R),透過人工濕地處理污水(M),同時藏有地下管道以運輸固體廢物。這個坡道帶出新的策略去處理更廣泛的問題,保持簡約性。相比與村內固有的方法去解決絡合問題,這個設計應該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法。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我在研究薄扶林村公共空間系統的研究時,發現大量非正式交流空間。官方休憩公園的存在并沒有影響這些小小的臨時性空間 – 它們依然吸引大量使用者,甚至比官方公園的使用頻率更高。與其把這些臨時性空間當成村內的“問題” (對某些人來說是“阻街”),我們應該把它當做一種自然形成的“解決方法”,改善了現存環境 – 不過我們提出建議,把它們整理得更好。   我選擇的公園改造範圍使用頻率不高,因為空間被隔開了。平面來說它能容納40到50人,不過,設計師把它拆開到三個水平面去遷就毗鄰的斜坡和1.5米的地形改變,形成了三個獨立的小空間。 以上問題會由新增雨水收集系統解決。公園坐落在三岔路的交匯點旁邊,暴雨時,大量雨水湧至,排水渠的排量不足應付,行人路經常被淹。這個雨水收集系統能發散一半的水流,過濾以後,這些非飲用水會用於清潔和灌溉。...

Read More

設計項目要求我們以課程前段的研究總結為基礎,在設計過程中,與各種需求、狀況、問題糾結在一起,嘗試融合繁瑣又複雜的日常生活。 [contextly_auto_sidebar id=”C5wvZbwpYZD95jMwCtKnHKtR78octA7j”]

Read More

最後的設計項目可以整合為兩個層面 – “連接”和“間歇”。“連接”是指菜園和圍仔之間的空中纜索;“間歇”是指在中轉站及村內各處的平台。 這個項目延伸自繪畫系統圖的練習,嘗試發展電線桿的可能性,鼓勵大家關注附近的廢置土地-例如牛奶公司宿舍。 The final design project can be concluded in two aspects which are “connection” and “pauses”. “Connection” refers to the ropeway which connects Choi Yuan and Wai Zai while “pauses” refers to the platforms that installed in midstation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village. The project is a continuation from the system...

Read More

設計課程的第四部份,是我和譚錦熙合作完成的。我們同樣希望創造更多的多元空間。Lauren想像著進出方便的薄扶林村,各處都有坡道,而我想的是有大量綠化空間的薄扶林村。最後的精彩設計是結合綠化空間和坡道,發展為半空線性園地。我們的設計希望能夠製造一些嶄新的體驗,新的通道模式,用新的角度去觀看薄扶林村。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透過繪製信箱地圖,我發現個體住戶與薄扶林村社區之間有一種特別的關係。散佈村落的信箱凝聚了住在不同地點,擁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技能的村民。“事件”與“物件”中間的牽連,啟發我設計了一個工具分享系統。透過管理一系列“物件”,這個系統就能反映“建造和維修薄扶林村”這個“事件”。 薄扶林村是長期在維修的。村名利用空餘時間去修補或者改建他們的房子,改善生活環境。建造和維修薄扶林村是大家關注的“事件”,但這種關注侷限於個體住戶。在這種情況,某些工具(“物件”)會被頻密使用,收損程度令人擔心。某些工具卻被置之高閣。這種情況是由於村名沒有意識到自己跟其他村名在同一個情況下,在相似的頻率使用同樣的工具。...

Read More

薄扶林村是香港島最古老的村落之一。雖然村落住了將近3000名村民,薄扶林村仍然沒有公共污水處理系統。家居污水現在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山下的瀑布灣。這樣不但破壞了村子的景觀,也造成大量衛生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想出排污的解決方法。與其沿用以前的排污系統,把污水排進生態處理系統可能是更好的安排。污水經過植物吸收和淨化。而非飲用水可以為沖廁水重用。此方法會引進大量綠化空間,而這些空間則會成為村民的休憩用地。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我提議透過建造多功能休憩空間,充分利用那些小塊的政府空置地。設計的目的,是展示這些小塊土地的價值,改善空間讓村民得益,同時讓政府重新審視現今政策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   [contextly_auto_sidebar id=”EfnyRGHzMkfr1rzF7j7lDgjqyYBliZhZ”]

Read More

這次練習從製作系統圖 (system map)發展到個人設計項目。爲了製作系統圖,我們仔細觀察和分析了村子的內部運作,挑選一項重點,繪製了系統圖。這個系統圖和研究項目得出的結論,成為個人設計部份的穩固基礎。 設計衍生自我們對自製的系統圖的理解,用以改善村內現存的困境。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contextly_auto_sidebar id=”wjksLnmZpxnrkFch6jIImRxD8DjybCli”] 設計科的最後作業要求我們提出一個策略設計,提供園地讓村民可以種植蔬果,自給自足。 正如我在之前專題項目所說,我希望設計一套懸掛系統。懸掛裝置將會有多重功能,作為懸掛商店,懸掛花園和衣物晾曬。  

Read More

大部份薄扶林村的廚房面積不大,通常只能容納一個人。因為空間的限制,廚房用家必須“一腳踢”,所有煮食用品也只能平面排列。不過,我發現村民習慣在週末燒烤,享受著戶外用餐,同時共同煮食。久而久之,燒烤成為薄扶林村的主要聯誼活動。有見及此,我希望發揚這種戶外用餐的社區文化,鼓勵共同煮食。 整個設計意念是將煮食過程拆開。因此,這個廚房分為兩個移動組件 – 前期準備的手推車和煮食手推車。手推車上的附有可摺合板子,讓手推車成為流動桌子。特別設計的輪胎讓手推車靈活遊走於時高時低的窄巷和交叉路。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