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made in 6 月 1st, 2014


薄扶林村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居住環境,與大部份香港居住環境很不一樣。作為棚屋區,這裡的空間脈絡並不明顯,所有建築物只是隨意落地和積累,沒有統一的序列。單靠觀察了解物料的流動和識別各種環境系統變得異常困難。因此,我們團隊繪製了一系列的系統圖和分析練習,以便了解和發現混亂中的隱藏模式。 因此,在設計專題前,我深入分析一個薄扶林村很吸引我的系統 – 曬衣系統。我發現懸掛裝置藏有一個有趣的共同模式 – 線會創造出更多可用空間。線,包括鋼線,竹竿,合成纜繩等等,橫過村民觸不到的空間,短暫的偷取了公共空間以作私人用途,曬曬衣服放點盆栽。這種空間偷竊是暫時而靈活的。只要收起懸掛的物品和線,這些被偷的空間會恢復正常。根據以上的簡單原理,我想設計整個薄扶林村的懸掛系統。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透過仔細觀察,我發現了房屋空間的缺乏導致家居空間的分離。起居室、廚房、曬衣區、浴室,村內到處可見零散的家居空間。這些空間有時會佔據公共走廊。如果我們要為家居活動畫邊界,那條邊界應該會比房子外圍更大。“家居”的空間其實是應重新定義的,它會隨著住戶的行為和時間而增大縮小。 除此以外,因為空間的分離,公共走廊的使用率大增,人與人在走廊碰面的機會也自然增加。走廊成為了一個社區空間。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

  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島中 ,薄扶林村是現時僅有的傳統聚居地之一。本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其中的有形及無形遺產至今仍然存在。但是,發展薄扶林區的計劃及提高村內生活質素的需求正威脅本村的存在及其遺產。因此,我們有必要識別及了解村莊的文化意義及系統,以改善居住環境並以適當的方式保護剩下的文物。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這也許是因為現今只有在薄扶林村才能發現原居民的後裔聚居的原因。 薄扶林村是薄扶林文化風景的一部分。薄扶林內有許多法定或暫定古跡,如杜格拉斯堡、伯大尼修道院、 薄扶林道128號的譚雅士大宅,等。除此以外,在薄扶林村村內也有不少無形和有形的遺產。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客家排屋、村莊設置, 李靈仙姐塔,草蘆、牛屎湖等。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舞火龍, 等。 [contextly_auto_sideba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