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文化褪色 對我而言,薄扶林村裡最難忘的是它的頹垣斷壁。大部份的房屋和空域是被村民運用。也有幾棟被荒廢的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覺得它們讓人難忘,是因為透過觀察它們,我發現了欣賞村落歷史的另一角度。Daniel告訴我們,有些村民爲了自己居住村落而感到羞愧,就搬離村子到高層樓宇定居。加上村落裡的經濟環境越來越差,大部份商店結業。而那些頹垣斷壁,證明了他的說法。 在這,我嘗試把這些頹垣斷壁分為兩類 – 棄置的,和遷走的。被棄置的房子還能看到裡面的傢具和間隔,因為天氣侵蝕,門和窗都是破的,橫樑也倒下了。第二種是遷走的,所有傢具和物品都被搬走了,剩下的只有房屋結構承托,而這些頹垣斷壁有時會被植被覆蓋。 我是特別留意以前坤記餐廳的頹垣斷壁(見相片6和7)。餐廳的門排已被埋葬,透過破窗我能看到餐廳的擺位。這個地方帶給我強烈的傷感,有如說著村子沒落的故事,說著被慢慢消散的回憶,和被遺忘的時光。 我們想把這些頹垣斷壁保留和加強它們的歷史價值,應該如何做?...

Read More

不是開玩笑 – 大部份的人現在還把薄扶林村當做一個寮棚地區。走過大街小巷,人們總發現亂放的雜物和感覺被鐵皮木屋包圍。這些畫面,呈現著一個雜亂無章和殘舊破爛的薄扶林村。 引起誤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私人空間伸展到公共空間。這些界限含糊而且隨性,帶來混亂感。這現象讓我很困擾,因為辨別私人和公共空間變得特別困難。這些模糊的界線引起我深入研究的興趣。 幾次考察後,我發現這種私人空間的伸展可以分為三種類別 – 雜物: 村民把它們放在前門或後門旁邊。這些雜物通常是常用物品,如抹布、手拉車。 加建物:村民嘗試加建牆壁或暫時性結構去佔用死角,延伸他們的私人空間。 花園:村民通常以磚頭和水泥搭建小型圍牆,建造自己的小花園。 幸好,這種空間延伸受村民大眾的接受,也慢慢變成村子的特色。這某程度來說,反映著村民維繫的鄰里關係和凝聚感。   將來,這個社區,或者這種鄰里間的互動,會因為村落重建而被摧毀嗎?...

Read More

古時,當寫信時長途通訊的唯一方法時,作為收件的信箱就是通訊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中國這個透過信件表達情和維持關係的地方。不過,電報,電話,以及電郵的發明,令信件和信箱的意義褪色。 當我初入薄扶林村時,我被在大街路旁的信箱嚇到。爲什麽在差不多沒有人寫信的這個年代,村民還沿用著舊時的中式信箱?於是我開始遊走於村落中,尋找還掛著的信箱,為每一個信箱做記錄。結果,我找到了209個不同的信箱,代表著不同的住戶。在這個只有3000左右居民和400左右棟房子的村落,信箱的種類及數量的繁多這的嚇到我了。這些信箱以不同物料組成 – 塑料,木頭,紙張,和主材料鍍鋅鋼板。村們甚至自製和裝飾信箱。除了不同的外表,信箱所放置和懸掛的方法和地點都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信箱是釘在牆上,掛在鐵網上、鐵杆上,甚至掛在樹幹上。   慢慢的,我們開始接觸到薄扶林村的複雜性。...

Read More